03 HTTP世界全览(上):与HTTP相关的各种概念

在上一讲的末尾,我画了一张图,里面是与 HTTP 关联的各种技术和知识点,也可以说是这个专栏的总索引,不知道你有没有认真看过呢?

那张图左边的部分是与 HTTP 有关系的各种协议,比较偏向于理论;而右边的部分是与 HTTP 有关系的各种应用技术,偏向于实际应用。

我希望借助这张图帮你澄清与 HTTP 相关的各种概念和角色,让你在实际工作中清楚它们在链路中的位置和作用,知道发起一个 HTTP 请求会有哪些角色参与,会如何影响请求的处理,做到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。

因为那张图比较大,所以我会把左右两部分拆开来分别讲,今天先讲右边的部分,也就是与 HTTP 相关的各种应用,着重介绍互联网、浏览器、Web 服务器等常见且重要的概念。

img

为了方便你查看,我又把这部分重新画了一下,比那张大图小了一些,更容易地阅读,你可以点击查看。

暖场词就到这里,让我们正式开始吧。

网络世界

你一定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网络生活,甚至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网络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:“一张平坦而且一望无际的巨大网络,每一台电脑就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,均匀地点缀在这张网上”。

这样的理解既对,又不对。从抽象的、虚拟的层面来看,网络世界确实是这样的,我们可以从一个节点毫无障碍地访问到另一个节点。

但现实世界的网络却远比这个抽象的模型要复杂得多。实际的互联网是由许许多多个规模略小的网络连接而成的,这些“小网络”可能是只有几百台电脑的局域网,可能是有几万、几十万台电脑的广域网,可能是用电缆、光纤构成的固定网络,也可能是用基站、热点构成的移动网络……

互联网世界更像是由数不清的大小岛屿组成的“千岛之国”。

互联网的正式名称是 Internet,里面存储着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,我们通常所说的“上网”实际上访问的只是互联网的一个子集“万维网”(World Wide Web),它基于 HTTP 协议,传输 HTML 等超文本资源,能力也就被限制在 HTTP 协议之内。

互联网上还有许多万维网之外的资源,例如常用的电子邮件、BT 和 Magnet 点对点下载、FTP 文件下载、SSH 安全登录、各种即时通信服务等等,它们需要用各自的专有协议来访问。

不过由于 HTTP 协议非常灵活、易于扩展,而且“超文本”的表述能力很强,所以很多其他原本不属于 HTTP 的资源也可以“包装”成 HTTP 来访问,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总看到各种“网页应用”——例如“微信网页版”“邮箱网页版”——的原因。

综合起来看,现在的互联网 90% 以上的部分都被万维网,也就是 HTTP 所覆盖,所以把互联网约等于万维网或 HTTP 应该也不算大错。

浏览器

上网就要用到浏览器,常见的浏览器有 Google 的 Chrome、Mozilla 的 Firefox、Apple 的 Safari、Microsoft 的 IE 和 Edge,还有小众的 Opera 以及国内的各种“换壳”的“极速”“安全”浏览器。

unpreview

那么你想过没有,所谓的“浏览器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?

浏览器的正式名字叫“Web Browser”,顾名思义,就是检索、查看互联网上网页资源的应用程序,名字里的 Web,实际上指的就是“World Wide Web”,也就是万维网。

浏览器本质上是一个 HTTP 协议中的请求方,使用 HTTP 协议获取网络上的各种资源。当然,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检索查看网页,它还集成了很多额外的功能。

例如,HTML 排版引擎用来展示页面,JavaScript 引擎用来实现动态化效果,甚至还有开发者工具用来调试网页,以及五花八门的各种插件和扩展。

在 HTTP 协议里,浏览器的角色被称为“User Agent”即“用户代理”,意思是作为访问者的“代理”来发起 HTTP 请求。不过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,我们通常都简单地称之为“客户端”。

Web 服务器

刚才说的浏览器是 HTTP 里的请求方,那么在协议另一端的应答方(响应方)又是什么呢?

这个你一定也很熟悉,答案就是服务器Web Server

Web 服务器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概念,它是 HTTP 协议里响应请求的主体,通常也把控着绝大多数的网络资源,在网络世界里处于强势地位。

当我们谈到“Web 服务器”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:硬件和软件。

硬件含义就是物理形式或“云”形式的机器,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可能不是一台服务器,而是利用反向代理、负载均衡等技术组成的庞大集群。但从外界看来,它仍然表现为一台机器,但这个形象是“虚拟的”。

软件含义的 Web 服务器可能我们更为关心,它就是提供 Web 服务的应用程序,通常会运行在硬件含义的服务器上。它利用强大的硬件能力响应海量的客户端 HTTP 请求,处理磁盘上的网页、图片等静态文件,或者把请求转发给后面的 Tomcat、Node.js 等业务应用,返回动态的信息。

比起层出不穷的各种 Web 浏览器,Web 服务器就要少很多了,一只手的手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。

Apache 是老牌的服务器,到今天已经快 25 年了,功能相当完善,相关的资料很多,学习门槛低,是许多创业者建站的入门产品。

Nginx 是 Web 服务器里的后起之秀,特点是高性能、高稳定,且易于扩展。自 2004 年推出后就不断蚕食 Apache 的市场份额,在高流量的网站里更是不二之选。

此外,还有 Windows 上的 IIS、Java 的 Jetty/Tomcat 等,因为性能不是很高,所以在互联网上应用得较少。

CDN

浏览器和服务器是 HTTP 协议的两个端点,那么,在这两者之间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吗?

当然有了。浏览器通常不会直接连到服务器,中间会经过“重重关卡”,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叫做 CDN。

CDN,全称是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内容分发网络”。它应用了 HTTP 协议里的缓存和代理技术,代替源站响应客户端的请求。

CDN 有什么好处呢?

简单来说,它可以缓存源站的数据,让浏览器的请求不用“千里迢迢”地到达源站服务器,直接在“半路”就可以获取响应。如果 CDN 的调度算法很优秀,更可以找到离用户最近的节点,大幅度缩短响应时间。

打个比方,就好像唐僧西天取经,刚出长安城,就看到阿难与迦叶把佛祖的真经递过来了,是不是很省事?

CDN 也是现在互联网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,除了基本的网络加速外,还提供负载均衡、安全防护、边缘计算、跨运营商网络等功能,能够成倍地“放大”源站服务器的服务能力,很多云服务商都把 CDN 作为产品的一部分,我也会在后面用一讲的篇幅来专门讲解 CDN。

爬虫

前面说到过浏览器,它是一种用户代理,代替我们访问互联网。

但 HTTP 协议并没有规定用户代理后面必须是“真正的人类”,它也完全可以是“机器人”,这些“机器人”的正式名称就叫做“爬虫”(Crawler),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自动访问 Web 资源的应用程序。

“爬虫”这个名字非常形象,它们就像是一只只不知疲倦的、辛勤的蚂蚁,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上爬来爬去,不停地在网站间奔走,搜集抓取各种信息。

据估计,互联网上至少有 50% 的流量都是由爬虫产生的,某些特定领域的比例还会更高,也就是说,如果你的网站今天的访问量是十万,那么里面至少有五六万是爬虫机器人,而不是真实的用户。

爬虫是怎么来的呢?

绝大多数是由各大搜索引擎“放”出来的,抓取网页存入庞大的数据库,再建立关键字索引,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搜索引擎中快速地搜索到互联网角落里的页面。

爬虫也有不好的一面,它会过度消耗网络资源,占用服务器和带宽,影响网站对真实数据的分析,甚至导致敏感信息泄漏。所以,又出现了“反爬虫”技术,通过各种手段来限制爬虫。其中一项就是“君子协定”robots.txt,约定哪些该爬,哪些不该爬。

无论是“爬虫”还是“反爬虫”,用到的基本技术都是两个,一个是 HTTP,另一个就是 HTML。

HTML/WebService/WAF

到现在我已经说完了图中右边的五大部分,而左边的 HTML、WebService、WAF 等由于与 HTTP 技术上实质关联不太大,所以就简略地介绍一下,不再过多展开。

HTML是 HTTP 协议传输的主要内容之一,它描述了超文本页面,用各种“标签”定义文字、图片等资源和排版布局,最终由浏览器“渲染”出可视化页面。

HTML 目前有两个主要的标准,HTML4 和 HTML5。广义上的 HTML 通常是指 HTML、JavaScript、CSS 等前端技术的组合,能够实现比传统静态页面更丰富的动态页面。

接下来是Web Service,它的名字与 Web Server 很像,但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。

Web Service 是一种由 W3C 定义的应用服务开发规范,使用 client-server 主从架构,通常使用 WSDL 定义服务接口,使用 HTTP 协议传输 XML 或 SOAP 消息,也就是说,它是一个基于 Web(HTTP)的服务架构技术,既可以运行在内网,也可以在适当保护后运行在外网。

因为采用了 HTTP 协议传输数据,所以在 Web Service 架构里服务器和客户端可以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或编程语言开发。例如服务器端用 Linux+Java,客户端用 Windows+C#,具有跨平台跨语言的优点。

WAF是近几年比较“火”的一个词,意思是“网络应用防火墙”。与硬件“防火墙”类似,它是应用层面的“防火墙”,专门检测 HTTP 流量,是防护 Web 应用的安全技术。

WAF 通常位于 Web 服务器之前,可以阻止如 SQL 注入、跨站脚本等攻击,目前应用较多的一个开源项目是 ModSecurity,它能够完全集成进 Apache 或 Nginx。

小结

今天我详细介绍了与 HTTP 有关系的各种应用技术,在这里简单小结一下要点。

  1. 互联网上绝大部分资源都使用 HTTP 协议传输;
  2. 浏览器是 HTTP 协议里的请求方,即 User Agent;
  3. 服务器是 HTTP 协议里的应答方,常用的有 Apache 和 Nginx;
  4. CDN 位于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,主要起到缓存加速的作用;
  5. 爬虫是另一类 User Agent,是自动访问网络资源的程序。

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,你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,也利于后续的课程学习。

课下作业

  1. 你觉得 CDN 在对待浏览器和爬虫时会有差异吗?为什么?
  2. 你怎么理解 WebService 与 Web Server 这两个非常相似的词?

欢迎你通过留言分享答案,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。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,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。

unpreview